👱🏻‍♀️「童童,我們有約定好囉」
👧🏻「不要!」
👱🏻‍♀️「好,那我要先將卡片收起來了」
說完,太太就把桌上的卡片拿走
👧🏻「我不要去洗澡!我還要玩」

童童很堅定的坐在椅子上,頭低低的玩起手來
哄完啾啾睡覺出來
看到這個畫面,聽到這個對話
我感覺到母女倆的緊張氣氛😅
太太看到我,就叫我過去處理一下
她就先離開現場,安定自己的內在去了

我走過去先提醒童童
👱🏻‍♂️「我剛剛聽到妳跟媽媽的約定,時間已經到囉」
👧🏻「沒有!」

好吧,無效❌
那試試看啟發式問句吧

👱🏻‍♂️「現在8點多了,妳該做什麼事情?」
👧🏻「我不知道」
👱🏻‍♂️「妳想一下」
👧🏻「我不要洗澡」
恩,又無效

那試試看對話從感受出發吧
👱🏻‍♂️「童童,是不是要去洗澡不能玩卡片,妳覺得很難過?」
👧🏻「我不要」
👱🏻‍♂️「我有感覺到你很難過、也很生氣」
👧🏻「沒有」
👱🏻‍♂️「⋯」
拒絕對話,無效

最後,只好使出大絕招,二選一
👱🏻‍♂️「跟媽媽的約定到了,時間也晚了,妳要自己走去浴室?還是我抱妳去?」
👧🏻「我不要」
👱🏻‍♂️「妳不想做決定,那我只好幫妳選擇囉」
👧🏻「我不要」
👱🏻‍♂️「好」

說完,我就溫和堅定的抱起童童
童童當然不甘示弱
瞬間引爆💥
開始崩潰大哭
這中間,好幾次我的火都快上來了
尤其她這種尖叫式哭法
在浴室真的很可怕
但今天,我覺察到一件事情
我發現我 #生氣背後的感受
是明明知道這麼多方法,用了這麼多工具
卻無法解決眼前的問題
我覺很非常挫折、很無力😞

發現到這點之後
我突然很想跟童童說
告訴她我的感覺
於是,等她穿完衣服稍微冷靜之後
我開始跟她坦承

👱🏻‍♂️「童童,我不應該直接抱妳去洗澡,可是妳不遵守約定,我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」
童童沒有說話,但我感覺到我的挫折感慢慢消失
👱🏻‍♂️「妳一定很生氣,我直接抱妳吧?」
👧🏻「對啊」
👱🏻‍♂️「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。那妳覺得什麼方法比較好?在妳不遵守約定的時候,妳不會生氣?」
童童想了一下,說要用背的
👱🏻‍♂️「背的?以後背妳,妳就不會生氣嗎?」
👧🏻「恩」
👱🏻‍♂️「好,我知道了,以後妳不遵守約定,我就用背的」

講完,我感到無比的暢快、愉悅
馬上跑去把我的領悟告訴太太
太太聽完我跟童童的坦承
立刻衝去童童房間,蹲下來
👱🏻‍♀️「寶貝,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妳說,妳才會遵守我們的約定,所以我生氣了,把卡片拿走」
童童靜靜的看著太太
👱🏻‍♀️「對不起,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我不應該直接拿走卡片」
👧🏻「那妳下次用抱的就好了,然後爸爸用背的」
聽到這,三個人都笑了☺
隨著童童年紀越來越大
有更多自己的想法
我發現這些正向教養工具、方式
並不是用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
而是在問題發生的當下與之後

#親子關係是否還能一樣美好

而越是掌握越多工具與知識
對自己與孩子的期待更高
也越容易感到挫折

#承認我做不到就是放過自己

今天,我們跟孩子承認我們的無能
今天,我們先放過自己
明天,我們再重新來過